寒酥-咸鱼腌制中

⬇️关注前建议请看这里⬇️
 
近期试图产粮的墙头:轰出
 
沙雕狗血脑洞手,码字纯粹为了满足个人喜好,爬墙飞快,坑品不存在。
 

墙头极多,请根据喜好和接受程度接受or屏蔽我/我的推送或相关tag,以免造成不适。
最后,感谢关注w

给作者太太们的一点围小建议。

免庖丁:

算是自己写字这么长时间以来的一点心得吧。文中大部分例子用的都是我自己和我能够接受文艺批评的朋友吵原老师,不是王婆卖瓜,主要是不知道拿其他人来举例合不合适。




1. 核心戏剧冲突


这个命题听起来很宏大,但说白了其实就是,你的小说主题是什么,主要在讲哪件事。《傻向人间都是爱》的核心戏剧冲突是新人赛,但是这个主题对于不同的角色来说,有不同的意义。几几是要克服自己的不自信和怯场,而月月是要通过比赛自我证明。这个核心需要在小说中一再被强调,不能跑偏,结构才不至于松散。角色要谈恋爱也好要分手也好,哪怕是要上吊也好,这种“节外生枝”的剧情最好是确保它从这个核心主题上衍生出来的。




同样,该怎样有效地建立人物,我个人认为,也要确保你的角色要围绕着核心主题的事件去展开。有些作者喜欢写对白,有些作者喜欢写心理活动,我是前者。我个人感受是,心理描写很容易一不注意就跑偏,容易陷入作者想描写他的性格,而脱离剧情本身,突然开始展开大段大段的心理分析。这在同人当中不容易被看得出来,因为同人角色有一个“原主”,粉丝会津津有味地看这种心理分析,但是如果是原创,这种描写就会显得十分突兀了。




什么时候能够建立人物?对我来说,是“选择”。同样一件事,面临它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大敌当前,是战是逃?逃是为了什么?他是不是有无法割舍的人还是单纯胆小怕事?战是为了什么?他有必须保护的人吗还是单纯鲁莽血勇?在这种“选择”当中,角色才能从纸面上站立起来,成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形象。作者在做设定的时候,给角色做的设定,不能只是单纯写出来,而是要通过自己对这个角色性格的把握,让他在这种critical moment,做出选择,来确立他的形象。所以作者需要完整的、丰富的、有逻辑、不偏离主题的剧情,就像游戏里的一道道关卡,让角色去面对。




2. 少爱你的“爱豆”一点


这个“爱豆”不局限于RPS向同人。写原创的时候我也经常会犯“对角色突然心软”的问题,十年前的旧作写崩了就是因为后期对角色产生了同情,不愿意下手描写他过去的龌龊事。这个已经无数次自我剖析过了,此处不谈。但是在同人文中,一种普遍存在的情况是,由于过于喜爱“正主”,无法描写他的缺点。但是对于小说而言,如果你要描写一个高大全的角色,那你最好在接下来的剧情里亲手打碎他。




立体的人物,必须有其性格的多面性,这来自于人性本身的复杂。这种“立体”,不是连环杀手偶尔会喂一下流浪猫这种鳄鱼也会流眼泪的设定,而在于人类的性格本身就存在多面性。人的性格是无分好坏的,呈现出的只不过是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一面。比如,说一个人暴躁,但他有可能同时讲义气;说一个人温和,但他也可能懦弱。一个喜洁的人有可能觉得周围人都脏,一个有文化的人可能觉得周围人都粗俗,这时候,人的优点和长处反而会成为他的软肋。这些性格其实都来自于一个角色性格里同一个点,只不过在不同情况下会折射出不同的面,就像同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




之所以说少爱你的“爱豆”一点,一来是为了避免作者不忍下手去写角色“坏”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要保持作者上帝视角的超然身份。




3. 长篇与短篇


第一条里说的核心主题,对长篇特别适用。但是写短篇和写长篇不一样。假如长篇是马拉松,需要跑者合理安排体力,那么短篇考验的就是跑者的爆发力。短篇像匕首,最需要的不是剧情铺陈的能力,而是精准地找到一个故事的切入点,一击致命,而且需要一个干净利落的结尾,全身而退。




所以,写短篇比较有用的技巧,是浓缩场景。最佳的例子就是吵原老师。如果把她的短篇合起来看,比如《Morning Call》《浅滩行云》《羊毛毡与探险夜》etc,论小说从开头到结尾的实际时间,只不过是几个小时而已,但是直叙当中穿插着大量的补叙,现在进行时中混着大量的过去时,随着剧情的推进,一点点完善背景。这时候其实哪些背景在补叙的哪一段里出现不是特别重要,只要能与上下文关联起来就足够了。




如果你要开始写一个两万字以内的短篇,我建议你仔细想一遍这个故事的完整剧情,然后选择最能开始故事的一个时间节点,然后开始这个故事。背景就可以当作一些零散的场景片段,慢慢插入进去,这样能控制结构,也能保证自己不写闲笔,随时把剧情拉回来。然后选择一个干净、有利的结尾,写不下去了也可以随时停止。




4. 视角的切换


写长篇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讨厌的情况,就是剧情在那,但是作者开展不了。写《黄雀》时,因为是刑侦题材,我有好几次一开新章节,开头就是主角去做笔录,写了四次之后我特别烦腻,因为同样的场景出现太多次了。这种情况下,切换视角就是个很讨巧的技能了。




同样是主角去做笔录,你可以选择他的搭档警官,也可以选择被询问者自己,通过他们的角度重新讲一遍这个故事。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能让作者写得下去,还能通过配角的目光去描述主角并且完善主角的形象。




一些比较复杂的场面,比如《这和说好的不一样》卷末白光塔之战,几个不同诉求的利益团体在一个狭小的场景里大乱斗,这种切换视角叙述的方式就更容易入手——另一个最好的例子当然就是乔治啊啊马丁的《冰与火之歌》,因为世界观过于宏大,这种零碎的视角反而能统合整本书的剧情。虽然我经常拿到新书以后陷入“这货是他妈谁”的迷惑。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作者对两个方面有强大的掌控能力。首先是作者要在平时的写作当中时刻注意到视角的问题。从小的方面来说,一段剧情里,视角不能乱,要始终保持用一个角色的角度去听、说、做,从大的方面来说,如果后面要有意识地通过视角切换来带剧情,那么最好一整章都不要换。如果作者的视角一直非常混乱,读者也会下意识地去习惯这种混乱的视角,后文一旦开始切换,读者是很难立刻感受到的。




这样就要牵扯到一个更加深入一点的问题,那就是这个主视角人物掌握了多少信息量。《这和说好的不一样》里,在解开巫魔堕落过程这个谜底的时候,我就是在刻意地选择他们每一个人到底掌握多少信息。因为巫魔如何堕落是前半部分最大的谜,所以前半部分有精灵视角、觝狼视角、魅魔视角,就是没有法师本人的视角——因为写出来就剧透了。




另一个可举的例子就是《哈利波特》。为了将读者带入魔法世界,罗琳全书用的只有哈利本人的视角,这本书其实把所有的哈利换成“我”,第三人称视角变成第一人称视角,都是可以通读下去的。她从头到尾都没有使用任何一个旁人的视角来叙述过故事,因此能够把所有的线索草蛇灰线地排布在剧情当中。与此同时,不给读者制造阅读障碍,因为除他以外,其他角色都对魔法世界的魔法非常熟悉,只能通过哈利这样一个魔法世界的“外来者”,来一点点为读者解读这个魔法世界。




作者另一个需要掌控的方面是舞台的出场与退场。《这和说好的不一样》卷末,进入白光塔之前,我就开始对此焦头烂额。如果要切换视角,就必须把角色当作舞台上的人物,要好好考虑他们是何时入场、何时退场的。《这和》卷末,法师是肯定要进入核源空间的,谁和法师一起进入了核源空间,谁是赶去救他的人,在这一组人“在舞台上”的时候,另一组“不在舞台上”的人他们在干什么,这些会对剧情走向产生本质的改变。我当时和饺子吵老师对于每一个可能都做了沙盘推演,最终还放弃了好几个萌梗。




5. AU的“入场”


AU文当中,切忌一种平铺直叙的开头。比如,“某某是个狙击手”。




AU文因为脱离了现实背景的设置,需要将读者代入一个新的设定。这种开头过于开宗明义,就像把一个没热身的人一下子扔到游泳池里。身为作者,需要给读者这样一个潜移默化,让读者能顺畅地滑入设定的契机。




比较讨巧的做法就是,截取一个场景,用场景细节带出角色的设定。




对比一下。




开头一:


“卜凡是个狙击手。”




开头二:


“六月的天真他妈热。卜凡趴在楼顶上,感觉到一滴汗从额头上慢慢蜿蜒下来,越过眉毛,滑入眼中。幸好不是他瞄准的那只眼睛,他用力眨了眨,赶走眼球因为汗水的咸涩而带来的不适感,而另一只眼睛仍然聚精会神地盯着巴雷特M95的瞄准镜。不能松懈。因为他的目标理论上还有二十五秒就要出现了。”








希望这些技巧能对各位太太有所帮助,毕竟人鱼写完以后我也要变成纯读者了。


欢迎转载。

评论
热度(1049)
  1. 共30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寒酥-咸鱼腌制中 | Powered by LOFTER